科研进展

贺纪正研究组应邀发表微生物调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综述文章

  氧化亚氮(N2O)是具有强大温室效应潜能的气体。陆地生态系统是N2O人为排放的最大来源,约占全球N2O释放总量的65%。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在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核心作用,但人们对N2O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和途径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当前用于预测N2O排放的很多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仅仅考虑了土壤环境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并没有将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引入模型。最近,应国际著名微生物学杂志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编辑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纪正研究组结合多年来在土壤氮素循环微生物过程研究方面的成果,系统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中参与N2O气体形成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图1),影响土壤N2O排放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识别N2O微生物形成途径的技术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个从基因水平到生态系统模型水平上研究陆地系统N2O排放的方法框架模型(图2)。该综述发表于最近出版的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上(Microbial regulation of terrestrial nitrous oxide formation: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pathways for prediction of emission rates. 39: 729-749)。该成果为系统认识陆地系统中N2O产生的机理、预测和调控提供了技术途径和重要参考,对推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femsr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39/5/729. 

1. 参与土壤氧化亚氮N2O形成和氮循环的主要微生物及其氮转化途径 

2. 从基因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来研究和预测土壤N2O气体排放的方法框架 

  土壤环境科学实验室 

  20151013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