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银的环境健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银改变细胞内表观遗传信息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Biomaterials(Silver Nanoparticle-Induced Hemoglobin Decrease Involves Alteration of Histone 3Methylation Status.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5.08.015) 

  该研究组发现纳米银低毒性浓度暴露红细胞前体细胞,纳米银一方面抑制了组蛋白甲基化酶的活性,另一方面通过与组蛋白H3结合而降低H3上两个位点(K4/K79,与基因激活相关)的甲基化水平,综合起来结果导致RNA聚合酶在红蛋白基因位点上的结合率大大降低,从而抑制了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这项研究工作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揭示了纳米银在低毒性浓度下生物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纳米银是目前全球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人工纳米材料之一。纳米银由于其优良的抗菌特性,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的各个方面,因此其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为深入的了解纳米银暴露的环境健康风险,该研究组发表了综述论文系统地总结了纳米银进入生物体的途径以及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分布;纳米银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纳米银进入细胞的途径以及引发效应的生物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综述论文详见:Mechanisms of nanosilver-induced toxicological effect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s sublethal effects. Nanoscale. 2015;7(17):7470-81.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813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