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生态环境中心在纳米银、纳米金的天然来源与环境过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大量人工金属纳米材料如纳米银、金的广泛使用使其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中,增加了环境和人体对金属纳米材料的暴露风险。此外,环境中金属离子的还原也可产生大量的金属纳米颗粒。目前人们对金属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及天然来源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景富研究组在纳米银、纳米金的天然来源与环境过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ACS Nano上(ACS Nano, 2012, DOI: 10.1021/nn302293r)。

本项研究发现,在天然日光照射下,环境水体(如河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可将Ag(I)Au(III)还原为零价纳米银与纳米金。采用多种手段研究了模拟日光照射下纳米银的生成动力学,发现纳米银的生成与pH、溶解氧、银离子及腐殖酸浓度有关,并揭示了其反应机制:光照下腐殖酸中的酚羟基还原溶解氧产生超氧阴离子,并进一步引发Ag(I)的还原。这一研究表明,DOM光照引发Ag(I)Au(III)的还原是自然界纳米银与纳米金可能的天然来源;在富含DOM的环境水体中,溶解氧可显著促进纳米银的光还原生成,因此溶解氧引发纳米银溶解这一传统观点需要进行修正。

该研究组近年一直致力于纳米银的分析测定方法与环境行为研究,其较早前发表的环境水体及抗菌产品中纳米银的分析方法(Anal. Chem. 2009, 81, 6496Anal. Chem. 2011, 83, 6875),也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项目等的资助。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726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