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生态中心为大沙河水体砷污染成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日期:2008-12-11
  由于河南省民权县一家化工企业排放高浓度含砷废水,致使贯穿河南、安徽两省100多公里的大沙河严重污染,河水中砷浓度高达数千微克/升,超过地表水标准数十倍,对沿岸地区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有关城市的饮用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
  大沙河砷污染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立即组织研究治理对策。生态中心曲久辉研究员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在已有饮用水除砷专利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沙河流域特征和砷污染状况,仅用3天时间就提出了砷污染治理总体工艺及实施方案的初步设计,得到当地政府采纳。2008年11月4日,生态中心派出以曲久辉研究员为首的工程技术专家组,与商丘市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河南商丘大沙河治理现场日夜奋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12月7日14时,河南省商丘市大沙河砷污染水体顺利实现连续达标排放,截至12月7日,监测数据显示,大沙河河南省出境断面水体平均砷浓度为0.017 mg/L,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要求(<0.05 mg/L)。
  砷是典型的具有急、慢性毒性的污染物,人体砷暴露将可能导致腹痛、呕吐、腹泻、皮肤癌、肺癌、膀胱癌、皮肤黑色素沉积等一系列急、慢性砷中毒症状。水体砷污染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尤其对于河流、湖泊水体砷污染治理,国内外更是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研究员及其领导的团队,在砷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程应用领域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开发工作,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此次这些成果大沙河砷污染治理上得到成功应用,在国内外在河流污染尤其是砷污染治理上尚属首次,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河流污染治理领域的成功范例之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