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控制金属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国际合作正式启动

         一个旨在寻找有效方式控制金属元素环境污染的国际合作项目于2006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亚太会议(SETAC-AP 2006)上正式启动。该合作项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共同开展,项目得到国际资源与能源公司Rio Tinto,国际铜业协会和国际镍产品环境研究协会的资助。
   据介绍,该国际合作项目的目的是要针对中国典型土壤特性开展土壤铜、镍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为制定土壤铜镍安全含量的科学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相关制造业的扩张,金属的应用在不断增加,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速度。因此,为了有效保护土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套详实的、建立在对土壤中金属元素的环境毒理与环境行为有系统认识的最新科学进展之上的土壤污染控制标准。本项目将首先开展一系列针对中国不同土壤及环境条件进行田间及实验室模拟试验,全面了解影响土壤中铜和镍环境毒理效应与行为的关键因子。这些数据将用来与现有数据开展对比分析和建模,从而发展出一套能够解释各种环境条件下铜镍毒理效应,建立区域层面土壤铜镍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系统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