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ersistent-Toxic-Substances,PTS)的相关研究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体系的建设。
环境水质学实验室由汤鸿霄院士于1989年创建,是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验室目标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深入探索水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发展水处理高新技术,建立并完善环境水质学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本领域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自主创新平台。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实验室目标是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服务国家生态安全保障。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为水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环境污染的生物检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过程与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控制原理与技术,开展理论、技术和应用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发展生物方法学和生物技术,为中科院环境生物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研究基地,带动我国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由曲久辉院士创建。以水质健康安全保障为核心,从水质风险评价方法学;水源水质复合污染过程与生态修复;基于风险控制的水质净化新原理、新方法;饮用水输配的化学/生物学过程与调控4个方面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持续提升我国水质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面向解决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的源与汇,研发关键污染源及其关键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成技术先进、条件完善、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基地。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成立于1975年,研究室致力于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根据国家需求和国际水科学领域发展趋势,针对水污染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开展污染物转化机制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室以土壤生物为研究特色,面向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培育的重大需求,开展从微观界面到区域过程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为区域耕地保护与农业高效高质发展、退化与污染土壤修复以及人群健康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以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研究环境纳米材料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发展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效应评价体系。实验室以环境纳米材料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向,形成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毒理学的多学科交叉,围绕材料合成、环境应用、生物效应、安全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开展研究,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废弃物再生循环关键技术为核心,开展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集成及应用,为突破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本研究室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为导向,探索人造化学品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建立并完善人造化学品的环境安全和健康效应评价体系。人造化学品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们的种类多以万计,环境释放多达亿吨。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人造化学品或者其代谢产物有极高的环境稳定性,可以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持久的损害。由于缺乏对这类物质环境释放危害性的认识及相应环境管理法规的约束,这类物质的环境释放量逐年增加。本研究室致力于应用21世纪毒理学技术,基于分子机制对人造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对人造化学品的新毒理学机制研究,并推动环境管理法规的修订,服务于国家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