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占
职  称: 研究员,杰青
性  别:
电  话: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Email: bzhu@rcees.ac.cn
简历:

朱本占,1965.04. 山东省嘉祥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核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环境科学联合研究所所长。1989年获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哈达萨医学院(Hebrew University in Jerusalem - Hadassah Medical School)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Linus Pauling Institute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升为高级研究助教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9 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在终期评估中皆被评为“优秀”;作为学术带头人,2013年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支持,2016年被评为“优秀”并获连续资助。
长期从事自由基化学生物学、协同作用和DNA损伤/构像调控机理研究。其系统性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经典羟基自由基产生理论,在自由基产生机制方面有重要突破,推动并引领了污染物自由基化学的发展。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难度最大的自由投稿方式连续发表六篇论文,被两次写入《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经典教科书;多次被Science等期刊作专栏或亮点/封面介绍, 入选中科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由于在自由基化学与毒理学方面的影响,应邀在美国著名的“Gordon研究会议”作50分钟大会报告,在“国际自由基研究大会”作邀请报告,在“香山会议”、“双清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著名毒理学期刊Chem. Res. Toxicol.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约/专刊编辑;当选为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与医学自由基分会” 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为三名有突出贡献者之一),顺磁共振发展奖励基金“杰出贡献奖”,国科大校级“优秀课程奖”。

研究方向:

自由基和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化学生物学与协同毒性/作用机理

招生方向:
环境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计算、反应机理、生物无机化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遗传学、医学
专家类别:
高级,杰青
社会任职:
1)Arch. Biochem. Biophys. 编委 (2023.03- )
2)美国化学会著名毒理学期刊Chem. Res. Toxicol.编委(四届:2009-2021)和“中国特刊”特邀编辑
3)自然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化学部编辑
4)《科学通报》编委和特约编辑
5)2014年 当选为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6)2009年 当选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与医学自由基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成为分会理事。
7)2013年 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浸会大学环境科学联合研究所所长
8)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2019- )
9)当选为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2019- )
获奖及荣誉:

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优秀课程
2018年,获徐元植顺磁共振发展奖励基金杰出贡献奖
2013年,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支持,2016年被评为“优秀”并获连续资助
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9 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并在终期(2014年)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2006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并在终期评估(2011年)中被评为“优秀”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336005,马兜铃酸导致基因毒性的新型自由基机理研究,2024/01-2028/12,230万元,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2021003,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2021/01-2025/12,1000万,在研,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92043301, 我国典型地区大气细颗粒物致机体损伤机制的全链条研究, 2021/01-2023/12, 1500万元, 在研, 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836005,新型手性多环芳胺-DNA加合物的自由基形成机理和生物学效应,2019/01-2023/12,316万元,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1621064,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2017/01-2019/12,525万,结题,主持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 XDB14030100 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项目三课题1污染物引发的自由基产生与生物损伤,2014/07-2019/06, 860万,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477139,高级氧化过程中卤代芳烃产生化学发光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 2015/01-2018/12, 95万,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1321004,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2014/01-2016/12,600万,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237005,有机农药与含铜、锌无机农药的协同毒性作用机理研究,2013/01-2017/12,300万,结题,主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925724, 环境化学,2010/01-2013/12,200万,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877081,有机与无机木材保护剂协同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2009/01-2011/12,30万,结题,主持
973项目,2008CB418106,大中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8/01-2012/12,50万,结题,第六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777080,不依赖金属离子存在型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及DNA损伤机理的研究,2008/01-2010/12,30万,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921063,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2008/01-2009/12,55万,结题,参加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自由基化学,2006/06-2010/05,200万,结题,主持

代表论著:

Zhu B.Z.*, Kalyanaraman B., Jiang G.B. (2007)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metal-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by hydrogen peroxide and halogenated quinon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17575-17578.
Zhu B.Z. *, Zhao H.T., Kalyanaraman B. Liu J., Shan G.Q., Du Y.G., Frei B. (2007) Mechanism of metal-independent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hydroperoxides and formation of alkoxyl radicals by halogenated quinon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3698-3702.
Zhu B.Z.*, Shan G.Q., Huang C.H., Kalyanaraman B., Mao L., Du Y.G. (2009) Metal-independent decomposition of hydroperoxides by halogenated quinone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quinone ketoxy radic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11466-11471.
Zhu B.Z.*, Zhu J.G., Kalyanaraman B., Mao L., Shan G.Q. (2010) Detoxifying polyhalogenated quinones by hydroxamic acids via an unusual double Lossen rearrangemen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 20286-20290.
Zhu B.Z.*, Mao L., Huang C.H., Qin H., Fan R.M., Kalyanaraman B., Zhu J.G. (2012) Unprecedented hydroxyl radical-dependent two-step chemiluminescence production by polyhalogenated quinoid carcinogens and H2O2.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16046-16051.
Mao L., Quan Z., Liu Z.S., Huang C.H., Wang Z.H., Tang T.S., Li P.L., Shao J., Liu Y.J.*, Zhu B.Z.* (2023)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metal-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by thiourea dioxide and H2O2.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ccepted
Zhu B.Z., Zhao H.T., Kalyanaraman B., Frei B. (2002) Metal-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by chlorinated quinones and hydrogen peroxide: an ESR spin-trapping study. Free Radic. Biol. Med. 32: 465-473.
Shao B., Mao L, Qu N, Wang YF, Gao HY, Li F, Qin L, Shao J, Huang CH, Xu D, Xie LN, Shen C, Zhou X, Zhu B.Z.* (2017)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DNA damage induced by the hydroquinone metabolite of brominated phenolic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Cu(II): Formation of DNA-Cu complex and site-specific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Free Radic. Biol. Med. 104: 54-63.
Qin L, Huang CH, Xu D, Xie LN, Mao L, Shao J, Kalyanaraman B, Zhu B.Z.*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activation of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isoniazid by Mn(III): First detection and unequivo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tical N-centered isoniazidyl radical and its exact location. Free Radic Biol Med. 2019, 143, 232-239.
Xu D, Huang CH, Qin L, Xie LN, Mao L, Shao J, Kalyanaraman B, Zhu B.Z.* (2020) An unexpected new pathway for nitroxide radical production via more reactve nitrogen-centered amidyl radical intermediate during detoxification of the carcinogenic halogenated quinones by N-alkyl hydroxamic acids. Free Radic Biol Med. 146:150-159.
Huang CH, Xu D, Qin L, Li PL, Tang TS, Zhu B.Z.* (2020) An Unusual Two-step Claisen Rearrangement Reaction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J. Org. Chem. 85: 14945-14953.
Gao H.Y., Huang C.H., Mao L., Shao B., Shao J., Yan Z.Y., Tang M., Zhu B.Z.* (2020) First Direct and unequivocal ESR spin-trapping evidence for pH-dependent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from sulfate radicals. Environ Sci Technol. 54: 14046-14056.
Li PL, Huang CH, Li J, Zhu B.Z.* (2023) An Unprecedented Free Radical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DNA Adducts by the Carcinogenic N-Sulfonated Metabolite of Aristolochic Acids. Free Radic. Biol. Med. 205:332-345.
Mao L., Quan Z., Liu Z.S., Huang C.H., Liu Y.J., Zhu BZ* (2023)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Unprecedented Metal-independent Hydroxyl Radical Production from Thioureas and H2O2. Environ Sci Technol. (DOI: 10.1021/acs.est.2c00922.)
Sheng Z.G., Zhu B.Z.* (2011) Low Concentrations of Bisphenol A Induce Mouse Spermatogonial Cell Proliferation by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 and Estrogen Receptor- .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9: 1775-1780.
Zhu B.Z.*, Chao X.J., Huang C.H., Li Y. (2016) Delivering the cell-impermeable DNA ‘light-switch’ Ru(II) complexes preferentially into live-cell nucleus via an unprecedented ion-pairing method. Chem. Sci. 7: 4016-4023.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