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傅伯杰,男, 1958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989获北京大学地理系和英国Stirling大学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
研究方向: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联系方式:Email:bfu@rcees.ac.cn;电话:010-62923557;传真:010-62923557
黄河泥沙减少的归因
黄河曾经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其中90%以上的泥沙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近年来黄河输沙量剧烈减少,潼关站的年输沙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近16亿吨剧减为目前的3亿吨左右,这既是因为受径流和含沙量的共同影响,更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组发展了泥沙归因诊断分析方法,率定各因素的贡献及其作用。利用黄土高原过去60年的降水、径流和泥沙观测数据,发现58%的输沙量减少是由产流能力降低引起的,其次是由产沙能力(30%)和降水(12%)导致。坝库、梯田等工程措施是1970年代至1990年代黄土高原产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占54%。2000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植被措施成为土壤保持的主要贡献者,占57%。因此,坡面和沟道的生物和工程等多种措施共同作用把黄河输沙量控制到了人类活动影响之前的程度。但随着坝库等工程措施拦沙能力的逐渐下降,在黄土高原维持可持续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有效保持土壤和控制黄河输沙量反弹至关重要。同时,剧烈的水沙减少对黄河三角洲也产生了显著影响,黄河水沙管理需要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转向全流域整体协调。这一研究成果对黄河流域治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黄河水沙动态及其驱动力归因
组长 傅伯杰院士、研究员
工作人员
刘国华 |
研究员 |
吕一河 |
研究员 |
冯晓明 |
副研究员 |
高光耀 |
副研究员 |
吕楠 |
副研究员 |
李宗善 |
副研究员 |
伍星 |
副研究员 |
王帅 |
助理研究员 |
姜文科 |
学术秘书 |
博士后
朱林海 |
2013 |
杨永刚 |
2013 |
李丹凤 |
2014 |
于丹丹 |
2014 |
邹慧 |
2014 |
唐强 |
2014 |
沈亲 |
2015 |
研究生 |
博/硕士 |
入学年份 |
王萌 |
博士生 |
2010 |
周继 |
博士生 |
2011 |
叶鑫 |
博士生 |
2011 |
焦磊 |
博士生 |
2012 |
王浩 |
博士生 |
2012 |
石松林 |
博士生 |
2013 |
袁川 |
博士生 |
2013 |
王聪 |
博士生 |
2013 |
宫立 |
硕转博 |
2009 |
潘乃青 |
直博生 |
2015 |
安文明 |
博士生 |
2014 |
方伟伟 |
博士生 |
2014 |
张琨 |
博士生 |
2014 |
宁珍 |
直博生 |
2015 |
刘见波 |
直博生 |
2014 |
李建业 |
博士生 |
2015 |
李婷 |
博士生 |
2015 |
梁海斌 |
博士生 |
2015 |
王剑 |
博士生 |
2015 |
刘慧峰 |
硕士 |
2013 |
任艳姣 |
硕士 |
2015 |
胡健 |
硕士 |
2014 |
刘丹 |
硕士 |
2014 |
陈力 |
硕士 |
2015 |
程伟 |
联培 |
2014 |
陶蕴之 |
联培 |
2014 |
薛亚永 |
联培 |
2015 |
韩霏 |
联培 |
2015 |
重要成果:
1. Yihe L , Liwei Zhang, Xiaoming Feng, Yuan Zeng, Bojie Fu, Xueling Yao, Junran Li, Bingfang Wu, 2015. Recent ecological transitions in China: greenging, browning,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Scientific Reports, 5, doi:10.1038/srep08732.
2. Huoxing Zhu, Bojie Fu, Shuai Wang, Linhai Zhu, Liwei Zhang, Lei Jiao, Cong Wang, 2015. Reducing soil erosion by improving community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semi-arid grassland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52(4), 1063-1072.
3. Shuai Wang, Bojie Fu, Shilong Piao, Yihe L , Philippe Ciais, Xiaoming Feng, Yafeng Wang, 2016. 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 Nature Geosciences, 9, 38-41, doi:10.1038/ngeo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