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组
组 长: 单保庆
所属实验室: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N、P等营养物质在流域水系统中多界面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2.

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组

  单保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水专项河流主题组长。近5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任务,如水专项河流主题海河项目/课题、973项目、支撑计划等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篇,著述2部,申报专利25项。完成“天津七里海湿地工程”"长春市东新开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等多项河流治理和湿地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建设。 

研究方向:1)N、P等营养物质在流域水系统中多界面迁移转化机理研究(2)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bqshan@rcees.ac.cn;电话:010-62922031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状况评估

丁越岿,单保庆,赵钰 

    构建了海河流域河流生态质量(RHQ)评估方法,在考虑流域水生态分区的基础上,用预测模型法的思想,以大型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建立了生物和河流生境核心指标集,以现有条件下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样点为参照点,通过计算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出现概率的观测值和期望值的比值来表征河流生态状况。运用构建的RHQ评估方法对海河流域的河流生态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河流生态退化的主要症状和成因进行了解析。评估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河流生态状况整体上不乐观,差和极差的样点数超过50%,而优和良的样点数仅占约30%。在空间分布上,河流生态状况最好的水系是滦河水系(53%为优和良),最差是子牙河水系(15%为优和良);整体上,上游山区段(43%为优和良)优于中部平原段和下游滨海段(60%为差和极差)。海河流域河流水生态退化的主要症状是:河流流动体系连续性差,环境流量严重不足、平原水文节律单一化,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异化、生物多样性低,河流生境退化严重、类型单一,河流生态健康呈系统性恶化、生态服务功能整体破坏。海河流域河流水生态退化的首要原因是水资源不足导致河流环境流量难以保障,直接原因是连续性破坏、沉积物毒性等导致河流生境质量恶化,重要原因是耗氧污染导致河流水体严重氧亏。

组长  单保庆 研究员

工作人员



张洪 

副研究员 

唐文忠 

副研究员 

张文强 

助理研究员 

温胜芳 

助理研究员 

赵钰 

助理研究员 



研究生 

博/硕士 

入学年份

荣楠 

博士 

2012 

狄贞珍 

博士 

2012 

朱晓磊 

博士 

2013 

雷沛 

博士 

2013 

张超 

博士 

2014 

宋志鑫 

博士 

2014 

金鑫 

博士 

2015 

朱曜曜 

博士 

2015 

高泽晋 

硕士 

2014 

刘畅伶 

硕士 

2015 


重要成果:

  1. Yuekui Ding , Baoqing Shan*, Yu Zhao.Assessment of River Habitat Quality in the Hai River Basin, Nor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5,12:11699-11717. 

  2. Wenqiang Zhang, Baoqing Shan*, Jie Li, Wenzhong Tang, Xin Jin, Hong Zhang,Yuekui Ding, Yuanyue Wang, Xiaolei Zhu.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hosphoru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ecosystems in Eastern China: A 31P-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75:264-271. 

    3. Yu Zhao, Baoqing Shan*, Wenzhong Tang, Hong Zhang.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ino acid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a typical polluted area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22:17975-17986.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