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生物学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以及土壤复合污染效应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形成了研究土壤污染“格局-过程-机制-调控”的学术思路。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至今已在国际主流刊物Science,PNAS,Nature Plants,Nature Microbiology,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PNAS 和Nature 子刊发表5 篇,论文被SCI 他引14,796 次,Web of Science 的H 指数为68,2016-2019年连续被选为ISI全球环境科学领域高引科学家。担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lsevier)主编,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Elsevier)主编,兼任国际科联(ICSU)“城市化与人类福祉”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等。被聘任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咨询委员会成员、中科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资源生态环境领域专门委员会委员和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等。
研究方向: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污染生态学;土壤生物学。
联系方式:Email:ygzhu@rcees.ac.cn;电话:010-62936940;传真:010-62936940
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转化机制
土壤和食物中砷作为全球性的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水稻如何积累和转运砷是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该研究紧密结合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农业与环境科学的国际前沿和我国农产品安全与土壤保护的战略需求,重点探讨了砷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转移、转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发现根际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深刻影响砷向植物的转移。首次证实并提出砷超积累植物根部高效的砷酸还原酶活性是其超积累砷的重要机制,为深入开展植物砷代谢机理和发展调控技术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图1 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通量
组长 朱永官 研究员
工作人员
段桂兰 |
研究员 |
孙国新 |
副研究员 |
乔 敏 |
副研究员 |
丁龙君 |
助理研究员 |
朱 冬 |
助理研究员 |
博士后
周国伟 |
2017 |
王凤花 |
2019 |
姓名 |
博/硕士 |
入学年份 |
李晓敏 |
博士 |
2016 |
杨雨萍 |
博士 |
2017 |
陈鹏 |
博士 |
2017 |
向倩 |
博士 |
2018 |
张昱 |
博士 |
2018 |
崔慧灵 |
博士 |
2019 |
王一飞 |
硕士 |
2017 |
姚保民 |
硕士 |
2017 |
宋亚琼 |
硕士 |
2017 |
谢舒婷 |
硕士 |
2018 |
李律 |
硕士 |
2018 |
殷跃 |
硕士 |
2018 |
张召阳 |
硕士 |
2018 |
重要成果:
-
Zhu YG*, Johnson TA, Su JQ, Qiao M, Guo GX, Stedtfeld RD, Hashsham SA, Tiedje JM*;Diverse and abunda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Chinese swine far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2013), 110(9), 3435-3440.
-
Zhu YG* Gillings M*, Simonet P, Stekel D, Banwart S, Penuelas J. Microbial mass movement. Science, (2017), 357(6356),1099-1100.
-
Ding LJ, Su JQ, Xu HJ, Jia ZJ, Zhu YG*. Long-term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f paddy soil shifts iron-reducing microbial community revealed by RNA-13C-acetate probing coupled with pyrosequencing. The ISME Journal, (2015), 9(3), 72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