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s环境行为与控制原理研究组
组 长: 郑明辉
所属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新污染物筛查技术与方法;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归趋;3.  典型工业过程POPs生成机制与控制原理;4.  持久性自由基生成与控制原理

POPs环境行为与控制原理研究组 

  郑明辉,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与健康保障技术主题专家组召集人。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关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自2007年起担任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亚太区域组织委员会主席,组织协调亚太区域49个签约国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完成了2部《亚太区域POPs监测报告》。他所领导的团队提出的中国二恶英排放清单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履约实施计划》所采纳,垃圾焚烧二恶英阻滞技术已在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示范应用。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1)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学研究;(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归趋研究;(3)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POPs生成机制与控制原理研究;(4) 催化降解POPs技术原理研究 

联系方式:Email:zhengmh@rcees.ac.cn;电话:010-62849172;传真:010-62849172

溴代和氯代POPs的生成特征与协同控制机理 

刘国瑞,刘文彬,郑明辉* 

  深入认识POPs生成机理是源头控制POPs排放的根本需要,深入研究多氯萘和溴代二恶英等新型POPs与二恶英类在典型工业过程中的共性机制是实现多种POPs协同减排的关键。课题组通过金属冶炼的实际现场研究发现:金属冶炼过程中二恶英类和新型POPs生成的主要工艺阶段非常一致,原料构成是影响POPs生成水平的主要因素,原料的净化可削减约90%的POPs排放。实验室模拟研究发现:以飞灰为催化基质的异质反应机理是经典二恶英类和新型POPs生成的主要机理,以飞灰为基质的热化学反应可导致二恶英、多氯联苯、多氯萘和溴代二恶英的生成量呈上百倍的增加。在热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以氧原子或碳原子为中心的有机自由基中间体。说明:飞灰是金属冶炼过程中二恶英、多氯联苯、多氯萘和溴代二恶英等POPs的重要催化基质,减少工业过程中飞灰的产生或抑制飞灰的催化活性是阻滞多种POPs生成的关键所在。上述研究结果对源头协同控制多种POPs的生成和排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冶金过程多种POPs排放分布

参考文献: 

  1. Liu, G. R., Cai, Z.W., Zheng, M.H., Jiang, X.X., Nie, Z.Q., Wang, M. Identification of indicator congeners and evaluation of emission pattern of 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s in industrial stack gas emissions by statistical analyses, Chemosphere, 2015, 118: 194-200.  

  2. Liu, G.R., Jiang, X.X., Wang, M., Dong, S.J.,Zheng, M.H.*Comparison of PCDD/F levels and profiles in fly ash samples from multiple industrial thermal sources, Chemosphere, 2015, 133C: 68-74.

  3. Liu, G.R., Lv, P., Jiang, X.X., Nie, Z.Q., Liu, W.B., Zheng, M.H, Identifying iron foundries as a new source of unintentional 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s and characterizing their emission profiles, Environ. Sci. Technol. 2014, 48, 13165-13172. 

组长  郑明辉 研究员

工作人员 

刘文彬 

研究员 

苏贵金 

研究员 

高丽荣 

副研究员 

刘国瑞 

副研究员 

博士后 

董姝君 

2013 

王美 

2015 

姓名 

博/硕士 

入学年份 

姜晓旭 

硕博连 

2011 

张宪 

博士生 

2013 

朱青青 

硕博连 

2012 

夏丹 

硕博连 

2012 

赵宇阳 

博士生 

2014 

金蓉 

硕博连 

2013 

李倩倩 

硕博连 

2013 

韩莹 

硕博连 

2013 

李海凤 

博士生 

2015 

杨莉莉 

博士生 

2015 

乔林 

硕士生 

2014 

黄慧婷 

硕士生 

2014 

闫楠 

硕士生 

2014 

武小琳 

硕士生 

2015 

刘雅露 

硕士生 

2015 

田奇昌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李宾克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赵彦辉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黄鑫辰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陈学斌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王梦京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苗雪 

硕士生 

2014(联合培养) 

重要成果: 

  1. Liu, G.R., Lv, P., Jiang, X.X., Nie, Z.Q., Liu, W.B., Zheng, M.H*, Identifying iron foundries as a new source of unintentional 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s and characterizing their emission profiles, Environ. Sci. Technol. 2014, 48, 13165-13172. 

  2. Liu, G.R.,Zheng, M.H*, Perspective on the inclusion of 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s as a candidate POP in Annex C of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Environ. Sci. Technol. 2013, 47(15): 8093–8094. 

 

  3. Hu J.C., Zheng, M.H*, Liu W.B., Li C.L., Nie Z.Q., Liu G.L., Xiao K., Dong S.J.,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dioxin-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s in workplaces of secondary nonferrous metallurgical facilities in China,Environ. Sci. Technol.2013, 47 (14): 7773–7779.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