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干扰物与发育毒性研究组
组 长: 秦占芬
所属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化学物质毒性效应和机制;2.毒性测试新方法;3.污染物环境赋存和人体暴露
 

内分泌干扰物与发育毒性研究组 

   秦占芬,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进入生态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在Environ Health PerspectEnviron Sci TechnolArch Toxic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多项,获专利授权1项。作为POPs研究集体的主要完成者,获中科院201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培养研究生9名,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励。 

研究方向:(1)环境激素导致的两栖动物性逆转及分子机制;(2)甲状腺干扰作用及相关的发育毒性;(3)化学品毒性识别方法 。 

联系方式:Email:qinzhanfen@rcees.ac.cn;电话:010-62919177

环境雄激素诱导黑斑蛙发生由雌到雄的性逆转

李圆圆,徐伟,秦占芬* 

  环境雌激素因为可导致一些两栖动物种的雌性化,而被怀疑与全球范围内两栖动物的减少相关。而环境雄激素对两栖动物生殖系统的影响很少被关注。考虑到种属差异和我国本土两栖动物种面临的生态风险,我们对我国广泛分布的本土两栖种黑斑蛙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低浓度的环境雄激素群勃龙和双氢睾酮可诱导黑斑蛙发生雄性化,几乎所有的个体都发育成具有精巢的雄性,尽管有些个体在形态和分子表达特征上表现出部分卵巢的特征。然而,即便高浓度的环境雌激素也不能诱导黑斑蛙发生由雄到雌的性逆转。黑斑蛙这一被诱导发生性逆转的模式与非洲爪蟾(被雌激素类物质诱导雌性化,而不能被雄激素类物质诱导雄性化)完全相反,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开展我国本土两栖动物种生殖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必要性。此研究中群勃龙和双氢睾酮诱导黑斑蛙发生雄性化的最低有效浓度接近环境水体中的浓度,提示环境雄激素对本土两栖动物种的生态风险值得我国科学家高度关注。从方法学的角度考虑,黑斑蛙可以作为研究和检测环境物质雄激素效应的模式生物,与研究雌激素效应的非洲爪蟾模型形成互补。

黑斑蛙和非洲爪蟾分别作为研究雄激素效应和雌激素效应的模式生物

组长  秦占芬 研究员

工作人员

 李兴红

 副研究员

研究生 

博/硕士 

入学年份 

李圆圆 

硕博连 

2012 

陈娟 

硕士生 

2014 

陈晓英 

硕士生 

2014 

张芸 

硕士生 

2014(联合培养) 

高昆 

硕士生 

2014(联合培养) 

姚小芳 

硕士生 

2014(联合培养) 

郑宗明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王 瑶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贾亚丽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孟坛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重要成果: 

  1. Li Yuan-Yuan, Xu Wei, Chen Xiao-Ran, Lou Qin-Qin, Wei Wu-Ji, Qin Zhan-Fen*. Low concentrations of 17 -trenbolone induce female-to-male reversal and mortality in the frog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Aquat Toxicol 2015, 58: 230–237. 

  2. Ren Xiao-Min, Zhang Yin-Feng, Guo Liang-Hong*, Qin Zhan-Fen*, Lv Qi-Yan, Zhang Lian-Ying.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 in binding of perfluoroalkyl compounds to human thyroid hormone T3 receptor. Arch Toxicol 2015, 89:233–242. 

 

  3. Zhang Yin-Feng, Xu Wei, Lou Qin-Qin, Li Yuan-Yuan, Zhao Ya-Xian, Wei Wu-Ji, Qin Zhan-Fen*, Wang Hui-Li*, Li Jian-Zhong. Tetrabromobisphenol A disrupts vertebrate development via 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 in a developmental stage-dependent Manner. Environ Sci Technol 2014, 48:8227–8234.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