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毒理研究组
组 长: 马梅
所属实验室: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水体污染物毒性、毒性作用机制及风险评价

  水生态毒理研究组 

  马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或北京医科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生态毒理学报编委。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60余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8项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与编著2部。获得2013年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水体污染物毒性、毒性作用机制及风险评价 

联系方式:Email: mamei@rcees.ac.cn;电话:010-62849141

水源水雄激素受体干扰效应及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变化 

姜巍巍,言野,李娜,马梅﹡,王子健 

  我国很多饮用水源水已检测出雌激素受体干扰效应,但是其他效应如雄激素受体干扰效应却罕见报道。本研究应用雄激素受体双杂交酵母结合S9代谢方法评价了我国6大流域23个水源地水源水以及三个供水厂不同工艺出水样品的雄激素受体干扰效应。结果显示,所有水源水样品浓缩液均没有检测出雄激素受体直接或间接诱导效应,但都观察到了抑制效应,抑制效应以抑制剂氟他胺当量浓度进行表征:直接抑制效应在0.67-3.68 g?L-1之间,间接抑制效应在0.52-3.02 g?L-1之间;长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水源地的水源水雄激素抑制效应明显高于其他流域;经S9代谢后,有16个水源地的氟他胺当量比代谢前降低。为考察自来水厂对雄激素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择三个自来水厂开展了工艺过程雄激素效应研究。发现,饮用水厂处理工艺能够使源水的雄激素受体抑制效应降低19.1%-70.5%。研究表明,我国水源水中普遍含有雄激素受体干扰效应物质,目前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雄激素受体干扰效应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不能完全去除。雄激素受体双杂交酵母测试能够快速、综合地对水体中的雄激素受体干扰效应进行评价,是饮用水安全评价的重要补充手段。

组长  马梅  研究员

  工作人员 

王子健 

研究员 

查金苗 

研究员 

王东红 

副研究员 

许宜平 

副研究员 

饶凯锋 

助理研究员 

杨明嘉 

助理研究员 

马金锋 

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袁立来 

2013 

张慧 

2012 

研究生 

博/硕士 

入学年份 

李春梅 

博士生 

2012 

黄泽昊 

博士生 

2013 

陈睿 

博士生 

2013 

韩颖楠 

博士生 

2013 

徐雄 

硕转博 

2011 

侯瑞 

博士生 

2014 

黄超 

硕转博 

2012 

闫赛红 

博士生 

2015 

王琪 

硕士生 

2013 

高小中 

硕士生 

2013 

许美佳 

硕士生 

2013 

季晓亚 

硕士生 

2015 

袁圣武 

硕士生 

2015 

重要成果:

  1. Yang, Rong; Li, Na; Rao, Kaifeng; Ma, Mei*; Wang, Zijian*, 2015. Combined ac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in two-hybrid recombinant yeast in vitro.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11: 228-235. 

  2. Zhu, Lifei; Li, Wei; Zha, Jinmiao; Wang, Zijian*, 2015. Dicamba affects sex steroid hormone level and mRNA expression of related genes in adult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at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30(6): 693-703. 

 

  3. Feng, Chenglian; Xu, Yiping*; Zha, Jinmiao; Li, Jian; Wu, Fengchang; Wang, Zijian, 2015. Metabolic pathways of decabromodiphenyl ether (BDE209) i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via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39(2): 536-544.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