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组
马克明,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东北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生态学的基本和前沿问题的探讨,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变异规律,城市生态的格局与过程,以及湿地的保护与重建。当前,该团队关注的主要问题有:海拔梯度下不同类群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网络随海拔梯度的变异规律;绿地的斑块大小,形状,物种配置以及空间格局对其滞尘能力的影响。中国重要鸟类栖息地的退化、保护与恢复。近年来,本研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多篇。
联系方式:Email:mkm@rcees.ac.cn;电话:010-62849104
海拔梯度上凋落物层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的背景依赖性研究
徐国瑞 张霜 林英华 马克明*
生物群落特征以及其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是生态学长期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度-大小关系可以成为表征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群落结构变化和功能响应的综合性指标。凋落叶层土壤动物的个体大小分布情况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状态,响应分解动态和基础食源(凋落物)的时空变化格局。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的变化受温度变化自身驱动,或是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驱动,以及哪类因素的相对作用更大,目前并不清楚。而且少有研究回答不同时间背景下这种关系是否仍然成立以及驱动因素是否发生变化。本研究分别在生长季和休眠季检验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海拔格局,以及驱动这种格局的气候(温度、光照、水分)与资源(资源的质量与资源的数量)两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的多度--大小关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稳定存在,但不同季节海拔格局不同,相对大的土壤动物在生长季随着海拔升高获利更多,相对小的土壤动物在休眠季获利更多。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具有背景依赖性:温度是影响海拔梯度上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的根本驱动因子,凋落物质量在生长季(分解加速期)起作用而凋落物数量主要在休眠季(分解初期)起作用。本研究首次在不同时间背景下(尤其是休眠季)检验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是否稳定存在;综合考虑了气候因素与食物资源对于决定土壤动物多度-大小关系的相对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土壤动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生长季休眠季
温度与凋落物性质对土壤动物粒径谱斜率的影响
组长 马克明 研究员
工作人员
曲来叶 |
副研究员 |
张育新 |
助理研究员 |
张霜 |
助理研究员 |
李金亚 |
助理研究员 |
唐荣莉 |
博后 |
姓名 |
博/硕士 |
入学年份 |
张强 |
博士 |
2010 |
徐国瑞 |
博士 |
2011 |
林琳 |
博士 |
2012 |
刘红纯 |
博士 |
2012 |
陈权 |
博士 |
2013 |
厉桂香 |
博士 |
2013 |
陈国建 |
博士 |
2014 |
林力涛 |
博士 |
2015 |
周姝雯 |
硕士 |
2014 |
张亚敏 |
硕士 |
2013 |
王中斌 |
硕士 |
2015 |
雷倩 |
硕士 |
2015 |
王文娟 |
硕士(联培) |
2014 |
重要成果:
1. Xu, G., S. Zhang, Y. Lin, and K. Ma. 2015. Context dependency of the density–body mass relationship in litter invertebrate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88:323-332.
2. Zhang, S., Y. Zhang, and K. Ma. 2015a. The equal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defensive strategies. Scientific Reports 5:13049.
3. Zhang, S., Y. Zhang, and K. Ma. 2015b. Mutualism with aphids affects the trophic position, abundance of ants and herbivory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Ecosphere 6:art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