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有什么影响?

  农田生态系统的种植制度影响作物残体输入量和土壤受扰动状况等,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休耕、轮作等种植制度对农田有机质含量有很大影响。提高复种指数、降低休耕频率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增加了土壤作物残茬和根的有机质输入。在碳输入相同的情况下,小麦/休耕种植模式碳净损失比小麦连作高20~25g/m2;增加轮作,土壤固碳速率可以达到(20±12)gC/(m2·a)。 

   在轮作中加入豆科植物或多年生牧草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固定。这是由于豆科植物或多年生牧草地下部分碳比例较高,高的碳输入能够使牧草固定更多的碳。例如,在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的情况下,土壤碳含量比玉米单作高20tC/hm2;在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加入豌豆和豆科牧草(苜蓿和红豆草)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作物连作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作物轮作土壤的固碳能力。一般来说,连作可以产生更多的作物残体,由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残体的输入相关,所以作物残体输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而轮作情况下生物固定使土壤中碳输入减少,从而引起土壤固碳降低。研究发现,水稻连作比水稻-玉米轮作的土壤碳含量高11%1~2%,水稻连作2年土壤有机碳增加10%,土壤总氮增加2%~9%,而水稻-玉米轮作则变化不大。因此,短期内水稻连作可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作物生长周期对农田固碳速率也有影响。生长周期内,一年生作物的固碳速率为5tC/hm2,多年生作物的固碳速率为1.8~10.05tC/(hm2·a)。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