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生态工程固碳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书针对生态工程固碳评价过程中的理论方法和认证体系等关键问题,以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等六大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实地实验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生态恢复过程中碳累积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提升重大生态工程碳增汇效益的技术途径和对策措施。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及其固碳理论基础;重大生态工程固碳评价方法及其在江西省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固碳评价中的应用;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认证的概念、方法、指标体系、调查方案和认证系统,及其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固碳认证中的应用;重大生态工程固碳效益;重大生态工程固碳增汇措施与途径。
   本书可为生态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关于生态工程固碳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的参考资料;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行动计划实施和环境管理政策制定方面的相关人士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本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