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栾富波课题组在地下水中砷铀同步去除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栾富波课题组在地下水中砷铀同步去除方面取得进展,提出了TiO2–U(VI)–As(V)三元表面络合新机制,成功实现了地下水中砷和铀的高效同步去除。相关研究成果“Ternary surface complexation promotes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arsenic and uranium by TiO2为题发表于PNAS2025,122 (12) e2501354122)。

由于地球化学作用,原生含砷和铀地下水分布广泛,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传统处理方法通常可单独去除砷或铀,但在两者共存情况下,这些方法往往去除效果不佳。研究发现,{001}-TiO2能够高效同步去除地下水中砷和铀。铀的存在显著增强了砷的吸附效率(3.4倍),极大地增强了砷和铀的协同去除效果。原位ATR-FTIR光谱结果表明,三元表面络合物(TiO2–U(Ⅵ)-As(V))的形成是砷和铀协同去除的关键机制。具体而言,As(V)能够有效取代{001}-TiO2表面吸附U(Ⅵ)-CO32−络合物中的CO32−配体,并促成该三元络合物的生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证明了三元络合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可行性。此外,使用后的TiO₂材料可简单再生,经过重复使用后仍能保持优异的吸附容量和动力学性能。上述研究不仅揭示了砷和铀在矿物界面上的复杂作用机制,更为解决地下水中砷和铀同步去除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TiO2–U(Ⅵ)-As(V)三元络合物形成机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林雷鸣和博士研究生李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栾富波研究员和孟颖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501354122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5年3月27日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