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刘振刚研究组在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及碳足迹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热解是废弃生物质重要的热化学转化技术。市政污泥是典型的废弃生物质,污泥热解衍生生物炭富含碳、磷(P)硫(S)和其他作物所需的营养组分,具有广阔的土壤应用前景。污泥中PS元素在土壤重金属钝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污泥生物炭中PS进入土壤后其形态分布、转化特征和归趋尚不明确;另外,关于污泥热解-土壤应用过程中碳封存及温室气体排放缺乏系统研究。刘振刚研究组近期利用同步辐射中能X射线近边吸收结构(XANES)等原位表征技术研究了污泥生物炭中PS在热解及土壤老化过程中形态演化的分子机制,并首次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量化了污泥热解-污泥生物炭土壤应用系统中碳足迹。相关成果发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 10.1021/acs.est.2c00632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 358, 132057期刊。  

  结果表明,污泥中磷酸铁(Fe-P)、有机磷在热解处理过程中转化为更稳定的类羟基磷灰石结构化合物,而热解过程中超过58%的硫被还原为S2-并与污泥中重金属等阳离子形成稳定的硫化物;在土壤老化过程中,污泥生物炭中稳定态磷又逐渐转化为有效性相对较高的形态(钙弱结合态磷),而硫化物逐渐被氧化、转化成活性高的无机硫酸盐形态。此外,由于对氧化还原环境响应机制差异,污泥生物炭中磷、硫在盆栽和大田土壤中呈现明显不同的形态变化特征。热解过程中磷、硫通过吸附、沉淀及硫化等反应影响并显著降低了污泥-土壤系统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和环境风险。通过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对污泥热解及其土地利用过程中碳足迹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污泥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污泥热解-土地利用碳排放消减率可达53%以上,碳减排优势显著。

 

    

 

    

    

  以上研究成果阐明了生物炭-土壤系统中典型有益元素形态演化规律、碳足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废弃生物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详见: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2c0063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2201664X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 

  202259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