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贺泓院士团队发现大气OH自由基生成新机制

  OH自由基作为大气中最重要的氧化剂,维持着对流层的氧化能力,对大气自净和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的转化过程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观点认为颗粒物(PM)是OH自由基的汇而不是源。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合作研究发现,光照条件下,黑碳颗粒物可以活化O2与水反应生成并向大气持续释放OH自由基,这一发现揭示了大气OH自由基的一个新的非均相生成来源,改变了对大气OH自由基源汇机制的传统认识。研究成果近期以Very Important Paper(VIP)和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期刊。 

  该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黑碳具有很强的活化分子氧能力(ACS Catal. 2018, 8, 3825),O2分子活化形成的表面原子氧物种又可以与水分子反应生成表面羟基(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 7070)。研究团队借助量子化学计算进一步发现,这些羟基物种很容易在黑碳表面移动并最终从表面脱附成OH自由基(图1),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对黑碳表面OH自由基生成和持续释放的直接观测证实了该理论预测(图2)。研究团队通过对体系电子结构特征的深入分析发现,黑碳表面的羟基物种具有明显的自旋密度分布,即表现出部分的自由基特征。表面羟基破坏了黑碳表面π电子的离域性,而随着羟基从表面脱附,表面π电子的离域性得到恢复,增强了体系稳定性(图3)。 

    

a)黑碳表面羟基移动的反应路径及能垒;(b)黑碳、Fe2O3Al2O3表面羟基的脱附能。 

    

商用黑碳(SB4A)、柴油车黑碳(Diesel soot)、商用矿尘(ATD)表面OH自由基生成的LIF测定:(a)含水的合成空气(80% N2 + 20% O2)气氛;(b)过滤了颗粒物的实际大气气氛。 

    

a-b)黑碳表面OH脱附前后体系的自旋密度分布特征;(c-d)黑碳表面OH脱附前后体系的π电子密度分布特征。 

  该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大气OH自由基生成的新机制,同时表明黑碳具有重要的催化氧化性能,为大气污染控制和大气化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4829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2年4月16日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