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邓晔研究团队提出融合微生物-土壤属性-气候变化模型的理论框架

  尽管微生物-土壤属性-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微生物群落高度复杂而各物种对气候和环境因子的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气候变化模型中还很难使用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数据进行直接的优化。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生物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的邓晔研究团队联合沈阳生态所梁超团队、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一平团队、朱永官院士、植物所韩兴国研究员、林科院张于光研究员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周集中教授,依托土壤生物专项,获得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1600多个样点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环境因子大数据。首先通过提取核心微生物并根据其生境偏好性归类为不同的生态集群,既考虑了微生物物种对环境条件变化响应的差异,又降低了微生物群落高度复杂性带来的困难,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其次结合气候环境因子栅格数据,通过Cubist模型,基于环境-气候数据建立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RCP2.6 和 RCP8.5)不同生态集群的地理学分布模式(图1)。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生态集群分布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热点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而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些不同的生态集群响应的敏感区域不同,进而产生一系列热点区域的迁移。这些变化一方面可以指示集群内微生物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空间适应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每一类生态集群所代表的环境偏好性,这些变化也可进一步用来预测未来的土壤生态效应,如土壤酸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等。这一研究结果为推动微生物生态研究从现有规律到模型预测做出了贡献。

  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Elsevier联合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研究组助研王尚、特别研究助理冯凯博士及沈阳生态所鲍雪莲副研究员。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文章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1.021

图1 不同生态集群在未来气候情景下(RCP2.6和RCP8.5)相比于当前气候条件的丰度变化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1年1月25日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