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概况及应用领域: 

  在对有机污染场地如油田、煤矿的微生微生态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原位的富集和筛选,获得高效降解菌株,利用当地废弃物质的资源化生产高效降解菌剂,通过与日常作物的复合,研发出高效植物-微生物淋洗复合修复技术。该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污染物降解彻底等特点,适用于典型的有机污染场地的修复。 

技术特点/设备参数: 

  1)就地取材,低成本制备高效土壤调理微生态制剂; 

  2)土壤调理结合物理翻耕,原位强化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3)高效植物促生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促进生态恢复。 

专利和获奖情况: 

  该核心技术已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 

市场分析: 

  由于土壤有机污染物毒性强,能广泛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可能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其中一些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有的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很大。因此土壤有机污染物常常被人们当成为“埋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随着人们对土壤有机污染物危害的认识和关注,土壤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将逐步成为土壤修复的重点。此外,随着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即将出台,土壤污染监测评估及修复市场将越来越大。结合本技术成本低廉,降解率高的特点,在有机污染场地的修复上具有广阔前景。 

实际应用案例: 

  ●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与生态恢复示范工程; 

  ●北京城郊农业区化工废水污灌农田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示范工程。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